全球监管制度明朗化
随着加密货币市值不断攀升,近年来全球各国对加密货币的监管制度逐渐明朗。国际组织「防制洗钱金融行动小组」(FATF) 于2019 年6 月正式发布有关监管加密货币的最新准则,要求「虚拟资产服务业者」在移转企业之间的资金时,必须传送有关他们客户的资讯;SEC 则在4 月时抢先公布了监管指导方针,针对过去半年来讨论的主要议题,除了在什么情况下归类在证券之外,建议中也涵盖了项目发行代币、以及分散式帐本治理方面。
亚太各国的监管趋势
亚洲地区对于加密货币监管的观点,近两年来一直是政府关注的话题。加密货币的多变性和法规的灰色地带带来的金融犯罪风险,造成亚太地区越来越多的国家已将监管加密货币列为当务之急。但是,各国之间尚缺乏健全的监管框架与一致性的方针,在法规方面也存在巨大差异。
对于加密货币产业而言,亚太地区被视为一个完美实验室。除了人口众多、交易量足够以外,人们普遍接受创新的科技。在过去几年中,亚太地区许多国家都累积了数量惊人的加密货币交易量。
因此,金融机构纷纷宣布发展加密货币相关服务,前提是必须有更严密的监管科技支持。2019 年7 月韩国第二大金融集团Shinhan Bank 计画对加密货币帐户实施更严格的监管,并致力于开发人工智能系统,快速分析、检测非法交易;日本最高金融监管机构FSA 也在今年6 月宣布对「加密货币交易营运方针」进行部分修订,议会同时通过适用于加密资产的两项关键法律:「基金结算法」和「金融工具和交易法」。
尽管法规大规模地推进中,但亚太地区持续发生的虚拟货币犯罪事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,两年内三度出事的BitPoint Japan 等重大洗钱和骇客攻击事件也对加密货币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,各国皆有共识要求加重监管力度。
亚洲国家采用的监管法规
日本
自2017 年4 月开始,日本正式承认加密货币为合法的支付工具,FSA 负责监管所有加密货币交易所,制定了监管框架、生效《支付服务法》,即进一步明订加密货币作为支付形式,并概述了日本加密货币交易所和ICO 的监管措施。
新加坡和香港
新加坡加密货币市场呈爆发式增长。2018 年底,大型加密货币交易所Upbit 和Binance 相续宣布扩展到当地市场。新加坡金融管理局(MAS)在去年11 月扩大监管制度,将某些加密货币纳入其管辖范围。2019 年1 月提出了一项新的《支付服务法案》为加密货币交易提供监管框架,并且考虑将分散式交易平台纳入监管范围。
2018 年11 月,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监察委员会(SFC)发布了其用于许可加密交易所的监管框架推出「沙盒(Sandbox)」计划,并探讨以发牌方式规管这些平台的可行性。因此,可以见得香港正积极寻求创新和风险控管之间的平衡。
韩国
据资料统计,韩国去年7 月处理了超过14% 的全球比特币交易。在2018 年的最新政策中,将加密货币交易所重新分类为「法律实体」,并正式将加密货币交易所视为受监管的金融机构,而非只是「通信供应商」。同时慎重合法化加密货币交易组织,但也必须研拟更多法规来约束。在韩国的区块链公司认为这是创造未来发展的重要开端,必须通过监管框架,才能领先促进数字资产的价值交换。
东南亚各国
菲律宾,泰国,马来西亚和澳大利亚采用了符合国际标准的监管框架。其中马来西亚从2019 年1 月开始将加密货币归类为证券,意味着将此由证券委员会所监管。
中国、印度、印尼和越南
相比之下,中国、印度、印尼和越南等国家对加密货币相对保守。
印度坚称加密货币为非法定货币,在2018 年4 月禁止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加密货币交易所提供服务。而今年,印度则表示将对加密货币业务研拟监管架构,预计很快将有详细的监管规定。
中国尤其担心资本外移的风险,在2017 年9 月即禁止运营国内加密货币交易所。随后又于2018 年8 月禁止海外加密货币交易平台进入中国市场。
另一方面,担心恐怖分子融资的印尼则警告不得进行任何加密货币活动,并将任何交易归类于当地证券监管范围内。
最后,越南尚未决定是否要建立银行或加密货币交易所的监管框架,但目前禁止使用加密货币进行任何交易行为。